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四十章 简单真好(1 / 2)

第一百四十章 简单真好

王伯良不以为意的点点头,瑞恩有自己的考虑,而他则是有着更深的用意――大英帝国在天津的租界在去年的雨季中,刚刚被他给暗算了一把。正如王伯良所预料的那样,海河的淤积日益严重,影响的不仅仅是航运,更是助涨了雨季河道安全。

去年的雨季降雨量非常大致使海河水位暴涨,王伯良被傲慢的英国佬搞得有些火大,趁着雨季海河水位暴涨的机会,自己直接把属于美租界的堤坝悄悄挖开。美租界固然变成一片汪洋,但旁边的英租界也紧跟着遭了秧,

美租界原本就是一片沼泽地,除了王伯良的缫丝厂之外,没有人住在这里,尤其是本地人更知道这里地处低洼,一旦海河决堤小命不保,更不会在这里建房居住。原来美租界就因为环境不好,加之美国人也没有精力和财力来经营这里,才会被当做包袱卖给王伯良。

周馥根据王伯良的建议,与英国驻华公使和天津英租界进行过多次的谈判,希望能够借助洋人财力来解决海河淤塞的问题。不过却出乎王伯良的预料之外,英国佬的态度格外的坚决,近乎于一毛不拔坐享其成,这实在是惹火了他,于是便有了去年水淹英租界的场面。

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想到王伯良已经心黑到极点,居然想出这么一个损人不利己的办法,当然除了办事的几个心腹兵勇之外,别人也不知道这段河堤崩溃是王伯良下的黑手。

不过海河溃堤对英租界可谓是无妄之灾,汹涌的河水固然将美租界直接变成一个湖,但英租界也被淹个底朝天,只是令王伯良比较意外的是大量的泥沙也沉在了美租界,这为日后垫高美租界倒是省了不少力气。

去年夏天的洪水给英租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对此却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是有了这样的教训之后,刚刚过完年英国人就找上门来,希望王伯良能够加固河堤――美租界已经跟了王伯良的姓了,而周馥那边一推二五六,若是王伯良对加固河堤的热度不够高,英国佬可以想象今年的夏天若是再来场大雨,英租界该是怎样一个场景。

英国人当然知道王伯良的背景,更清楚海河清淤甚至是裁弯取直的倡导者便是这个年轻人,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更不愿意掏这笔钱。只是除非英租界将自己的地盘周围构筑出一道堤防来,不然还是架不住河水丰水期的水患,而王伯良明显的不作为更加深了英国人对溃堤严重后果的忧虑。

要值得说道的是,经过王伯良的了解后,租界可不是后世历史教科书中这么简单的介绍,租界的经营是非常复杂的,如何让租界升值并且发展成当地经济中心以保障租界有自身良好的造血功能继续维持自己的发展,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租界设立之初并非是当地的经济最繁荣之所,这都是要靠租界管理当局的经营。

别看现在英租界欣欣向荣,这都是建立在银行贷款支持和天津海河航运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是本国商户的入住所能支撑的。王伯良在雨季使坏来个溃堤,对自身而言就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但对英租界而言那便是命悬一线――洪水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冲进英租界,所造成的损失虽然不足以让租界管理当局直接关门,但在经济上也是一个巨大的重创。

对于找上门来的英国人,王伯良可没有周馥这般斯文,除了要求溃堤之处的堤防维修费用完全要由英国人来承担之外,更是赤裸裸的威胁他不会对美租界堤防有任何维护的心思,“宁可让它年年溃堤”。并且更是会加强大沽、新城港口建设,一旦朝廷对铁路松绑便开始修建铁路,以彻底淡化海河的航运功能,最重要的是铁路修建的时候,绝不会使用一个英国人,更不会采购英国设备,铁路经过地点绝对会离英租界越远越好……

王伯良宁可让美租界年年都泡在水里,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并非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毕竟这可以通过官方交涉直接绕开王伯良,而王伯良也不可能明目张胆的自己去开掘河堤。

不过后者对于铁路的规划确实是抓住了英国人的痛脚,虽说清国政府对待铁路的问题上一向持保守态度,但以清国的洋务发展趋势而言,突破修铁路的屏障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其实铁路问题根本上还是一个“主权”问题,上海那条小铁路是英国人自己偷摸修的,在大清国的眼中自然是侵犯主权。这与电报的发展历程都是类似的,只是现在保守的大清国对待电报几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电报项目一上马便是直接架设从上海到天津的长途电报线路。

电报项目在清国峰回路转的历程,被很多外国政府视为铁路项目的明天,但是这个“明天”到底有多远,却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对于铁路这种大型工程项目,再多的先期投入也可以赚回来,除了有着丰厚的经济方面的回报之外,政治方面的回报则是各国政府所更为看重的,尤其是大英帝国在此方面更是尤为关注。

开平那条小铁路的存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清政府对这条小铁路耐人寻味的态度让所有人都浮想联翩。这条煤炭铁路姑且不说其他方面的效益如何,但它的存在也被视为清政府对铁路态度的风向标。

帮助修建这条铁路的正是英国工程师金达,而在确定修建铁路的重要参数――轨距,有着灵敏政治嗅觉的金达意识到这条矿山铁路会成为大清帝国日后巨大铁路系统中的一段,遂力排众议摒弃了以节省资金为考虑的各种窄距轨距,直接采用英式标准轨距。

金达这种选择除了出于“一步到位”的考量之外,更是为大英帝国在未来清国铁路工程的竞争中先行一步――人总是有惯性心理的,唐胥铁路虽然简陋却是清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日后清国修建铁路都要考虑到以这条简陋的铁路为蓝本,而轨距明确之后,将会成为大英帝国铁路工程公司竞争的有力砝码。

虽说王伯良拿铁路威胁英国人,英国人未必会买这个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出身奇特的清国年轻军人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过去两三个月的专利狂欢中,欧洲和美国的报纸上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报道,甚至连去年的无烟火药专利也被翻了出来,各路专家、军政要人被各大报馆拉了出来进行造势,这让王伯良在海外尤其是欧洲有了相当的名气。

当年策划留美幼童出洋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已故大臣曾国藩,而活着的李鸿章更是清国政治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巨头,他们的目的无非在于摆脱清国在科技领域受制于洋人的困窘局面。以前各国政府尤其是科技界对于清国的态度比后世的中国足球还要差,几乎被视为“科学荒漠”,在这样一个地方居然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这就让英租界的管理当局掂量三分了。

大清帝国修铁路未必会由王伯良所左右,但是毫无疑问他以及留美幼童中学习铁路工程的同学将会有建议权。也许这些不足以让英国人感到忌惮,但最为够分量的是王伯良已经着手推进清国自修铁路工程的工作,这是所有明眼人都看得见的。

有这么一个带头的,加上他身后代表的是淮系的政治力量,而在财力上更有无数投资开平煤矿的股东在疏通各种环节,这股合力就让英国人感到有些棘手了――一旦清国自修铁路,那开平煤矿至天津的铁路是最有投资价值的,在财力上清国人完全有能力在市场上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到时候就不必依赖外国贷款,更不用看外国人的眼色来行事。

综合考虑之后,大英帝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和熟悉清国事务的赫德给出的建议便是在海河工程上适当的做出让步,一旦激怒了这个年轻人,恐怕他所说的真的会变成现实――铁路工程技术并非英国人一家独有,王伯良在美国和德意志帝国有着充分的人脉关系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美国人和德国人可以只用考虑经济上的问题而忽略政治问题,它们在华利益还没有上升到政治这个大层面,这与英国人完全不同。法国在复苏,俄国则是奉行“奔向远东”的策略,大英帝国此时在欧洲和远东的利益被所有有志于开拓远东市场的国家所嫉恨。

值此内外交加之际,只有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上将清国铁路收入囊中才符合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利益。真正标志着清国铁路“正常化”的铁路工程,十有八九会在清国北方,准确的说是开平至天津片土地上诞生。为了海河疏浚工程而结下王伯良这个“容易愤怒且又报复心极强”的年轻人,对大英帝国在清国北方铁路利益实在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威胁。

英租界管理当局在与王伯良进行了数次商谈,以及与天津海关道的磋商后,在王伯良的海河方案中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不过却也绝不甘愿当冤大头――海河清淤可以由英租界出面向汇丰银行做出贷款担保,并且承诺担负七成的还款,不过所谓“裁弯取直”工程予以否决。

周馥做出的回应便是清淤工程中所需人力由津海关道来承担,但计划采购四艘挖泥船由英租界来负责。并且承担日后挖泥船维护海河航道的日常清淤,并且这四艘挖泥船必须由大沽“远洋造船厂”来承造。

至此双方在海河清淤工程上达成一致,工程将会在今年雨季过后正式开工,明年夏季雨季到来之前,远洋造船厂必须交付两艘挖泥船,另外两艘也必须在明年年底交付使用。

只是令威妥玛和赫德颇为不爽的是,王伯良对天津至大沽以及开平至天津的铁路是否明确支持由英资来主导,并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令人颇为感到玩味的是,王伯良将自己所持有的所有开平煤矿股票全部分散出售,但却在开平煤矿附近大张旗鼓的找铁矿,并且与德意志帝国克虏伯公司达成合作建设清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钢铁厂。

王伯良投资建设钢铁厂的举动在南方如火如荼的股票市场的衬托下,并不显得有多么的引人注目,在大多数人眼中钢铁厂和煤矿、铜矿之类股票市场上正在兴起的一众热门股票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诸国驻华公使以及外交人员眼中,王伯良的举动确实是非同凡响的――全部投资将会由王伯良一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