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十八章 意图

第九十八章 意图

“丁汝昌……”王伯良心中叹了口气,这位在后世的历史上所受到的争议恐怕不比李鸿章要小多少,有“民族英雄”之说,亦有认为他要为北洋水师覆灭承担责任之说。国运兴衰寄予甲午,倒是王伯良自身的感觉而言,还是必须与丁汝昌相互接触一段时间才能明确评判这个在后世饱受争议的海军统帅,至少他并不认为北洋水师赢了甲午战争就可以赢。

“学生这里时间比较宽裕,随时可听候中堂大人的调遣,左右这里离大沽口不远,来往方便的很……中堂大人出行,是否需要学生调队兵勇随同护卫?”王伯良问道。

“中堂送过来的人在你这里训练的如何?”

王伯良摇摇头:“中堂大人送过来的人身手还是不错的,远比学生的亲兵要强得多,可是这枪法实在是太差,这倒也没有什么关系,最麻烦的是他们的脑袋太死板了,护卫之事强调的是随机应变,他们在这方面差得还很多……”

“这这便要看你的本事了,这些人在中堂身边待得时间长了总会有些脾气的,想要训练他们确实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中堂对超勇和扬威两舰归国非常看重,这次特意点了你的将一同登舰验收,海关那边赫德也会来,英吉利帝国驻华公使、领事等人亦是不少……”

王伯良笑了笑说道:“英吉利人看来是很不服气啊……”

由于定远舰等一批海军采购合同签订的伏尔铿船厂是属于德意志帝国,这让原本自信满满的英吉利帝国简直是当头一棒――骄傲的英吉利人根本没有把德意志人当做自己的对手,因为此前德意志帝国根本没有出口过这么大型的海上战舰,他们的海军也是欧洲二流,他们重视的法兰西的造船对手。

李凤苞、徐建寅等人组成的购舰考察队伍在德意志帝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诸如伏尔铿造船厂、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德意志帝国一流军工企业异常热情的欢迎,邀请他们仔细参观了工厂的规模、工艺流程甚至是工人的薪水这等小事,只要清国的考察人员提出几乎全部得到满足。在考察德意志帝国海军基地基尔军港时,德方甚至将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坐舰“荷恩初良”号不仅头一次悬挂外国国旗――黄底青龙旗,还提供给清国考察人员使用来体验德方军舰的性能。

在德意志帝国的考察对于清国的考察人员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也是异常满意的,而在抵达英吉利帝国进行考察时,这种印象就进一步加深了――英方蛮横的拒绝了徐建寅提出参观建造中的扬威与超勇两舰。此时英吉利帝国还根本不知道李鸿章为了北洋水师要购买新式铁甲舰的消息,而且老李对赫德想要操控清国海军的意图极为反感,这使得徐建寅干脆直接返回德意志帝国并且签订了购舰合同。在合同落笔已经一个多月后,英国方面才知道他们将一笔造舰大单硬生生的推给了他们从来不放在眼中的德意志人……

“英人见我大清将两艘铁甲舰的合同交给德人,便下令拒绝想德意志帝国出口造船所用的铁甲。听中堂大人说过德方已经保证自己制造的与英人相同的铁甲,这事基本上算是解决了……”周馥淡然说道。

“断人财路是不共戴天之仇!”王伯良轻松的笑了笑说道:“这种事怕是随着北洋水师不断的向外购舰而愈演愈烈,甚至这些洋鬼子还会发展到国内来对相关人员下手。其实就学生的认知来看,无论是在建的定远舰这样的铁甲舰还是马上就要到大沽口的超勇扬威两舰这样的巡洋舰,它们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超勇扬威是应急之用,定远舰才是未来。”

“赫德极力推荐朝廷向英吉利帝国购舰,这其实本没有什么,反正都是要向洋人买舰船只要价格合适,舰船能够堪用向谁订购都是可以的,况且英吉利帝国向来以海上扬威,环顾世界各国皆向其订购战舰……只是赫德此人私心过重图谋水师权柄,这是为中堂大人所不能容……”

王伯良心思一转,赫德图谋北洋水师权柄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就因为这事老李的心腹目标薛福成还专门写了《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一折予以阻击,甚至还给赫德出了一道极为有名的选择题――总海防司和总税务司只能选择一个,以此击退了赫德膨胀的野心。

周馥的话非常好理解,赫德主张的是超勇和扬威两舰那样的巡洋舰,这两舰固然是因为日本海军的威胁才购买的,而现在日本在海上的挑战依旧存在却也并不是非常迫切了,这两艘战舰的价值也因此大为缩水。李鸿章让王伯良跟随登舰验收,明面上固然是庆贺北洋水师终于拥有了两艘可以出远海作战的战舰,暗地里却是要想办法来贬低这两艘战舰的性能,这也是为在伏尔铿船厂正在建造中的定远舰造势――铁甲舰与巡洋舰之间的争论不仅在国外如火如荼,就连保守派也可以说上个一二三来,老李舍弃以造舰闻名的英国而取德国,这本身就给别人攻击他的口实。

赫德在经历了李阿舰队的风波蛰伏过一段时间后,以了解西方坚船利炮行情而炫耀于清廷,把向国外订购战舰是为自己的禁脔。丁日昌曾经委托过李凤苞出洋时探寻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蚊炮船的价格,消息传到赫德这里就大为不满,而李凤苞和徐建寅去纽卡斯尔要求查看超勇和扬威两舰的建造情况时,赫德居然指示金登干公然以未接到他的通知为由拒绝――德国人应该感谢为女王政府忠心耿耿服务的赫德。

“至于是向英人还是德人购舰这中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英人有成熟的造舰经验但价格昂贵,德人虽然在造舰市场上刚刚起步却完全极力争取订单,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服务上都会极力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是英人所不能比拟的……”王伯良思量了一番说道。

“其实学生在海外留学时,那时海外的海军界对于铁甲舰的讨论一直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当时的主流态度是舰载火炮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几乎对铁甲舰越来越不利。学生也关注过赫德这几年来的言论,似乎他上蹿下跳鼓吹铁甲舰无用,这与当时国外的情况差不多是一致的,怕是赫德身后也有精通海军的高人为其谋划……”

周馥皱了皱眉头说道:“相国大人一力主张在德人那里订购铁甲舰,除了防备赫德之意以外,也是因为英人太过傲慢,我们自己花银子订购的舰船在建造的过程中连看都不让看,这实在是欺人太甚!最近朝廷中的那班人也不知如何改了性子,居然为赫德张目,言道铁甲舰不堪使用,我们被德人给骗了!”

“老师莫要着急!”王伯良安慰的说道:“以学生看来那般腐儒背后多半是赫德在幕后活动的结果,他们对中堂大人忌惮太深,打仗的时候记得中堂大人,眼下太平日子的时候就视中堂大人为寇仇了……”

“其实西方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就定远舰这样的铁甲舰而言,十艘扬威舰也远不是定远舰的对手!在真正的海战中,扬威舰的舰炮就算命中定远舰甚至连它的装甲都无法穿透更何况击沉?前几年巡洋舰声势大有淘汰铁甲舰之意,但定远舰所装备的装甲乃是最新式的钢面铁甲,这种装甲就是连德人的舰船上也未曾装备,但以装甲而论定远舰可谓是固若金汤远非扬威这等巡洋舰所能匹敌的……”

“十艘扬威舰顶不上一艘定远舰”,这绝非王伯良装腔作势,后来的甲午海战证明了定远舰的价值。以定镇两舰这样舰龄已十年的老舰为核心的北洋水师虽然败了,但日本舰队根本拿这两艘铁甲舰没有任何办法,定镇二舰虽然负伤严重却没有一发日本炮弹能够击穿它们的装甲。清廷即便不再为北洋水师拨款添造新舰,哪怕是更新水师原有武备悉心保养,那甲午海战的结果还很难说。

王伯良继续说道:“其实赫德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驳倒他对学生而言不费吹灰之力!就连英人自己也在考虑加强巡洋舰的装甲,如扬威舰这样的巡洋舰进行简单的近海防御尚可,但若说真正的在大海上与实力相当的敌手一决胜负,那是绝对靠不住的!学生所考虑的是如何以德人积极寻求北洋水师舰船订单为我北洋所用,这样简单的购买舰船在朝廷有拨款的情况下还可以度日,但朝廷的银子怕也是靠不住的,日后北洋水师该何去何从,学生以为老师和中堂大人应早作打算……”

李鸿章的打算王伯良已经知晓,对付一个赫德尤其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这对他而言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在他看来超勇和扬威两舰的采购实际上一个败笔,只是当时的局势需要再加上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王伯良根本没有心思在这方面寻求什么。不过李凤苞与徐建寅在舰船采购上受到了英国人的羞辱,怕是连李鸿章自己都咽不下去这口气,他若是能够从中做些文章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心田,你是在惦记大沽船坞吧?”周馥笑了笑问道:“中堂大人与老夫也曾商议过,船坞用来造船其实并不是什么紧要之事,只是你也应该知道我们大清国是没有钢铁厂的,若是自己造船木船比不上南方诸如福建船政、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造铁船亦有福建船政的前车之鉴。除非咱们自己有钢铁厂,否则造船一事是无法提到台面上的……”

王伯良想要造船的心思,无论是周馥还是李鸿章心中犹如明镜一般非常清楚,甚至这个年轻人插手大沽船坞和开平煤矿,最终的落脚点无不是以造船为根本。在这个问题上李鸿章和周馥对王伯良还是非常赞赏的,也并没有多做为难予以批评,但以大沽船坞来造船在他们看来至少在数年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大清国的造船运动是轰轰烈烈的,无论是江南制造总局还是老牌的福州船政局在这个方面毫无疑问都走在了前面,不过它们所建造的都不是真正的铁船。周馥话中所言的“前车之鉴”指的便是金瓯舰――这艘排水量仅有二百吨,功率三百马力的小舰远比不上两个造船厂所建造的镇安、扬武两舰,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铁船。不过作为重工业缺乏的大清国,没造一艘舰船原材料几乎全部都必须要依靠进口,自造舰船的价格远远高于外购舰艇,原本支持自造的李鸿章一方面出于现实的考虑,另外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对手的压迫,他都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设想支持“造船不如买船”说法。

李鸿章与周馥所知道的国内造舰内情远比王伯良要详细的多,很多摆在明面上的困难就不用说了,王伯良所不知道的但有所察觉的是原材料进口的费用中,除了必要的运费和交易环节等费用之外,更有贪污费用。福建船政局别的不说,仅仅工料费就要比国外高出一半以上,朝廷对船政局的拨款原本是三百万两,就因为这一项就超过了五百万两――李鸿章不是傻子,除了对政治对手的打压之外,这里面的成本实在是把他吓坏了,作为最早支持造船的洋务巨头,现实的境况逼迫他不得不转变腔调来买船。

对于目前国内政局与海陆之争,王伯良是极为困惑的――李鸿章与左宗棠分别对垒,老李所仰仗的是淮军而支持海防,而左宗棠所拥有的则是海上技术力量最强的福建船政局却支持塞防。若非左宗棠苦心支持,早在十年前福建船政局就被大学士宋晋给打垮了,可不断的巨额投入也让左宗棠大感吃不消,加上西北战事吃紧,福建船政局早就开始半饥半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