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七章 定论

第二十七章 定论

日子一天天过去,过了半个月王伯良也没有等到期待中的调令,以周盛传的地位和声望,这样的调动对他而言绝对算不上难事,但偏偏现在就没有动静了。这让王伯良心中感到奇怪的很,随即他也便明白这其中的关节――就算李鸿章给了自己一个差遣,但是他还没有获得朝廷的正式认可的官生身份,这正式的差遣也自然没有。一天没有搞定这个问题,不说王伯良做再久的官也没有品级,他的差遣也是得不到朝廷的承认而成为“非法黑户”,他顶多也只能算是李鸿章的幕僚,在这种情况下调任盛军自然就成了个笑话,别说王伯良当初没意识到这点,怕是连周盛传也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令人尴尬的麻烦。

正当王伯良有些急躁不安时,他却一下子同时接到两个消息――第一个消息便是他一直所期盼的政治身份的问题;第二则是剪辫事件的当事者容揆和谭耀勋半个月后即将抵达上海。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授王伯良以举人身份入国子监当时一到北京便被批的体无完肤,就连老李自己也觉得这么做不太靠谱。只是形势逼人要是此事办好了,他在留美幼童的剪辫问题上就得以脱身,就当连老李以为没戏的时候却是峰回路转――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太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出面摆平朝廷内部的反对声音,说当年“送这些幼童出洋便说学成回国后成为‘洋翰林’,翰林太重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担任,这是不可轻授朝廷也没有先例可循,但是举人身份总是要给的”。

这些幼童出去的时候便是官生身份,回来也必须要在朝廷任职不可留在外洋,更不可私自接受国内非官方任职,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做官,不然他们除了叛逃坚决留在国外不回来之外只能饿死,因为在国内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个商家敢雇佣他们。而且授予他们的官职必须是实授官职绝不可能是个虚衔,以此理论只有举人才能有这个资格,秀才自然也可以做官,但却都是虚衔不实授。

在王伯良眼中前期朝廷内部的争论简直就是一出闹剧,而到慈禧太后出面摆平争论的时候,他自己也都觉得有些荒谬的感觉。在后世历史教科书上的臭名除了汪精卫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慈禧太后居然力排众议给自己弄个这么高的政治地位,这实在是太让王伯良感到意外了。不过王伯良心中也暗自隐约的猜想,这或许是慈禧太后对清流的一种态度的表现,据他所知的过不了几年便会爆发的清法战争是清流为主力的,诸如早年的清流代表人物张之洞还有现在风头正健的张佩纶,自清法一战之后清流实力、声望几乎受到毁灭性打击。

王伯良一直认为慈禧太后这样的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估计也没有人喜欢她,但是却绝对不能轻视她,这个有着强力政治手腕的女人纵横晚清政坛数十年,除了最早的两次鸦片战争之外,几乎后面中国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都与她有关联。看看她手下那一长串灼灼生辉的名单,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人物不管什么原因都为她所用,这样的人难道只有昏庸的属性?有时他觉得若是历史上慈禧太后只要还活着,估计想要推翻满清统治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未来必是要走造反这条路的,而慈禧太后也必然是他最大的敌人――尽管现在的他在慈禧太后眼中连个蚂蚁都不如。

连同一起下结论的不光是王伯良一人,这场前后持续了近三四个月的较量虽然是极为无聊可笑的,但是也可以说是对全体一百多名留美幼童而言却是决定一生命运的裁决也毫不夸张。留美幼童计划原本事件跨度在十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只是才开展了四次就终止了,原本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以为等这些幼童学成归来的时候自己可能早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就连李鸿章自己也认为第一批留学生归来的时候,他的政治生涯也是时日无多,这些幼童算是自己送给后继者的一笔财富。

可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留美幼童的学习能力如此之强,如王伯良已经都完成两个国家的大学学业,而其余比较快的明年便可完成学业,而大多数留美幼童也要准备进入花旗国的大学了。这样一来留美幼童学成归来后如同王伯良一般就要面对安置问题,今年只有他一个,明年就是詹天佑和欧阳庚,后年至少也要有七八个,若是留美幼童中在大学也要跳级的话就更多了……

暂且不说这持续了三四个月的争论是否有意义,对朝廷而言这不是安置王伯良一个人,而是马上要到来的一百多个留学生,这第一个安置人员的政治地位和差遣对后面的人有着指标性的意义――慈禧太后最终拍板王伯良授举人功名,交由北洋差遣,而后学成归来的留美幼童皆授秀才功名,由南北洋大臣协商差遣。“洋翰林”自慈禧太后出口,而留美幼童是绝无可能入翰林的,便名义上转国子监,王伯良为举人监生为举监,余者全部授副贡――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者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为副贡,留美幼童也不可能入国子监学习,给的这些都是虚名,真正实惠的还在南北洋大臣手中。

这样的结局也是非常不错了,至少在王伯良看来便是非常完满,与其他留美幼童不同,他是打定主意要考科举的。别看朝廷授予自己举人身份,但是绝对不会有人真的将自己看成举人,不过在王伯良看来这个举人的身份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做官的标准,而是可省去了自己参加乡试的麻烦。毕竟无论哪一级科举考试都避免不了各种意外,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子都倒在了科举考试这个大坑里蹉跎终老,到了乡试这一关的时候运气就极为突出了,王伯良这次可捡了大便宜直接跳了过去。

有了举人的身份之后,很快北洋便安排好了王伯良的差遣――调盛军听用,保荐他为参将加副将衔,朝廷恩准。当然这个任命也引来了一片争议,出洋数年回来却就职武将,虽然品级是挺高的,但却是得不偿失之举。不过李鸿章的任命也让人无可辩驳,王伯良在德意志学得便是军事,而他本人有没有反对。这正如他刚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却突然选择去欧洲学习军事一般那么令人出乎意料,只是让人惊讶而已,这只不过是他给读书人再做一次“示范”而已――太平年代并不缺乏普通的兵勇,将一个大字不识的兵勇培养成合格的军官这实在是太难了。

在去盛军之前王伯良除了求见李鸿章表示感激之情加强一下“师生”关系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将亲卫营的事情交代清楚。他对二十六名亲兵也未作隐瞒,当着营中几位主官的面把事情讲清楚,跟他去盛军的话那以前的军饷许诺肯定是要做修改的,去留他并不做强制,结果只有九个亲兵愿意跟他去盛军,其余的都觉得留在亲卫营更好――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在这太平年景时若不是因为银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当兵?

王伯良对那些不愿意跟自己去盛军的亲兵们没有什么怨恨,只是嘴角略微露出了嘲讽的笑容――他们以为自己在李鸿章校阅亲卫营的时候露脸就可以保证能够拿到所期待的军饷?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意思来分配那些赏银,这些亲兵怎么也要得到五十两,结果底下的营官分配若非自己提前叮嘱多给十两,怕是他们也跟那些普通兵勇没什么两样。再说李鸿章校阅亲卫营绝对是有目的的,赏金也是别有用心,这些都是针对他的考验,以后就算有检阅赏金也不可能这么多了,摊上这么一群贪婪无能又短视的上司,这些亲兵以后在亲卫营的日子还能好过?

“你们跟着我去盛军,那你们的月俸肯定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更不要说我曾经对你们枪法精进的奖励,这些你们可曾想好?”王伯良笑着问道:“当然,若是各位刚才不好意思拒绝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外人,提出来我也不会怪罪也照样给你们三十两银子,你们或是在亲卫营当兵,或是回家都可以!”

九个亲兵互相看了看,赵国琦说道:“大人,我们哥几个都早就商量过了,至少我们几个是跟着大人走了,银子少些也无所谓,落到兜里的银子才是银子,大人对待属下至少是说到做到并无半点虚言,这些日子除了有公事处理之外,营中操练我们做多少大人就做多少,哥几个信得过大人,哥几个觉得大人给的银子再少早晚也会比他们几个多……”

这个说话的赵国琦便是当初第一次见亲兵的时候问自己军饷的赵二狗,这二十六个亲兵到最后他全都留下来,并且为他们都取了名字,并且还说若是他们枪法能够十枪五中拳头大小石头的时候,便会给他们取一个字,就像那些文人一样。

“好!不错!这话虽然不好听却也是正理!”王伯良笑着站起来说道:“咱们以后的顶头上司就是天津镇总兵周盛传大人了,校阅亲卫营那天他也在,对你们的枪法也是赞不绝口认为你们在枪法上还有培养的前途,也曾特意提出来将你们全都带到盛军中去,不过他没法出这么高的军饷我也不愿意为难你们,毕竟咱们好合好散……他给出的军饷是你们每个人每月十二两,这十二两就是定死的军饷不会像亲卫营那样还带奖励或是惩罚的浮动……”

“十二两?”几个亲兵纷纷议论起来,其实这也是不错了,可惜就是没有奖励的浮动军饷了。

王伯良拍拍手打断了几个亲兵的小声讨论:“这一次还是一样先小人后君子,我还是给你们两条路,第一条这十二两就是定死的饷银,直到你们不再当我的兵为止,当然要想当我的亲兵还是要考核的,若是连我亲兵的标准都到不了,那可是对不起你只能拿小兵的银子……这个先放到一边,待会我会跟你们讲明白这考核的事情;第二条是每月十两,然后其他跟亲卫营时一样,我也跟你们实话实说,如果你们真的能够拿到十二两以上,多出来的饷银我来给你们掏腰包……”

“当然是第二种啊!现在少一点等以后就多了……”

“大人,那年底有双份饷银么?”

“有!大家辛苦一年到头,过年兜里自然要多些银子,大家也好过年……”王伯良笑着说道。

赵国琦一竖大拇指笑着说道:“这才是放在兜里的银子!”

“少来这套!”王伯良笑着说道:“各位放心吧,若是一年后你们若是比那些留下来的亲兵拿钱少,我就算自己掏腰包也会给你们补全……其实跟着我走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缺银子,至于每月缺了的那五两银子,也不是我缺那些银子,而是怕你们大手大脚,年底的时候我会按照你们留下的住家地址寄回你们的家乡……”

不是王伯良夸口他还真不缺这些银子,对于能够跟他一起走的这些亲兵,他是决计不会让他们吃亏的,哪怕周盛传开出来的饷银少他也会自己掏腰包给补全,若是这些亲兵的枪法能够超乎他想象的提高,那他更不会吝啬银子――这年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这些亲兵怕是自热武器装备清军以来最早接受狙击训练的士兵了,哪怕是在现在的世界各国陆军,这样有意识的培养狙击手估计也足以排的上号,他甚至想将他们培养成特种部队。不过遗憾的是这些亲兵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文化基础上显然处于劣势,也只能让王伯良当做试验品,为以后训练特殊类型士兵提供参考价值。